何种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疑罪从无”,何时考虑“宁纵勿枉”?
2024-05-11沈阳刑辩律师
何种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疑罪从无”,何时考虑“宁纵勿枉”?
1.疑罪从无:这一原则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要求控诉方必须充分且确凿地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任何合理怀疑都应归于被告的有利。在证据不足以排除合理怀疑,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支持指控时,应遵循“疑罪从无”,判定被告人无罪。这不仅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也是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的要求。
2.宁纵勿枉:该原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刑事诉讼中对人权的尊重,即使面对疑似犯罪行为,如果不能达到法律所要求的证明标准,也应放弃定罪,避免错判。这一原则背后蕴含的是对错误定罪可能导致的不可逆伤害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司法正义终极目标的追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5条明确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是“疑罪从无”原则的直接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关于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规定,以及第124条关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规定,为“疑罪从无”和“宁纵勿枉”的实施提供了宪法基础,强调保障人权,确保审判公正。
如何看待“举证责任倒置”在疑罪从无中的作用?
1. 疑罪从无原则: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中,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证明被告人犯罪,就应当作出无罪判决。这一原则旨在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2. 举证责任与举证责任倒置: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控诉方(通常为检察机关)负有证明被告人犯罪的责任。而“举证责任倒置”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举证规则,它要求原本不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在特定情况下承担或部分承担举证责任。这种安排通常出现在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特定案件类型中,比如某些民事诉讼领域关于产品责任的案例。
3. 在疑罪从无中的作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疑罪从无中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因为疑罪从无更侧重于强调控方未能充分证明被告人犯罪时应作无罪处理,而不是改变举证责任的归属。但是,从保障人权和促进公正审判的角度来看,疑罪从无原则与举证责任倒置的精神相契合,都体现了对被告人权益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在某些特殊案件中,如果法律规定了特定情形下的举证责任倒置,这实际上也是为了减轻被告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证明负担,间接支持了疑罪从无原则的有效实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虽然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不同,但在某些特定的民事案件中,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法律有明确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这体现了法律在特定情境下对弱者保护的考虑,虽不直接适用于刑事诉讼,但可作为理解法律对公平正义追求的参考。尽管“举证责任倒置”在刑事诉讼中的直接应用不如在民事诉讼中常见,其背后的法理精神与疑罪从无原则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司法体系。
“疑罪从无”与“宁纵勿枉”是刑事司法领域两项至关重要的原则,旨在通过严格证据标准和程序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冤假错案,保护每个公民免受不当定罪的侵害。在具体案件处理中,当证据链条不完整或存在重大疑问时,应优先考虑“疑罪从无”;而在整个刑事司法理念上,则始终贯穿“宁纵勿枉”的精神,确保司法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不仅是法律的技术要求,更是对人权尊重和法治精神的深刻体现。